如何防止城市内涝
北京暴雨, 70多人丧命,城市地下排水问题引起国人关注。一些城市忽视排水工程的建设,是因为有些城市建设管理者只重地上忽视地下,缺乏起码的“城市良心”;有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甚至还不如古代。如何吸取教训,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彻底根治“城市病”? 本报读者就此问题畅谈看法。
【分析】
城市就像人
游民(鹭江出版社):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问责,注重面子带来的政绩,“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实在无耻。城市如同人,人的活力靠机体内在的生机,如果人体表面光鲜,内在却已腐烂,那也不过是化了妆的僵尸而已。
重典治理工程腐败
小河淌水(槟榔社区):现在的工程腐败问题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的豆腐渣工程,而城市的排水系统又在地下,没人看到,等用暴雨来检验,肯定是晚了!
陈俊峰(巡司顶巷):人们更多把眼光投向城市的马路、公园、绿化,而很少把关注度投向地下排洪管道的建设。久而久之,城市排洪管道管理建设不到位,有管无道的现象必将影响到城市排洪能力,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理念祸害无穷。
都是政绩工程惹祸
饮水思源(银江路):有些地方官员上任后,没有把民生放在首位,而是注重面子工程,如建了多少高楼大厦和开发区,这种工程,工期短、见效快,政绩显著。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虽然关系民生,但属地下工程,投资大,见效慢,且没法看到政绩,许多官员不愿干。
落实责任追究制
兰学军(同安区环城西路):我常常看到,路边的排水孔不仅不排水,甚至往外冒水,说白了,下水管网是堵塞的,城市能不内涝吗?大雨过后,有没有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一旦责任追究出现缺位,再好的规划都没用。
王珉(莲前西路):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防范准备,气象部门要做到预测准确,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强应对。
预见也是一种生产力
雪缨(文园路):在灾难面前老是捉襟见肘,总在灾后重建,这难道仅仅是个投入问题吗?如何让规划更有预见性?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该好好挖掘了!
老蔡(松柏中学高中部):把城市排水系统做“大”做“强”,像新建的集美新城地下共同沟,大到可以行车驶船,这就是抵御“水患”的远见!
只有淹了官帽,才会终结内涝
治水(同安路):诸多城市虽发生内涝造成严重损失,但没有一个城市实行问责制,没有一个官爷丢了乌纱帽。内涝已对城市造成类似丑闻性质的爆炸性影响,激活问责机制刻不容缓。只有淹了官帽,才会终结城市内涝。
向先进国家学习
颜伟生(思明南路):伦敦下水道可以站一个人,有派人专门定期清理维护,而中国下水道躺着都很难进去,维护的人也没有定期清理,这就是差距。城市经济的发展,应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
漫画/张浩
网友妙评
一天五预警
还有开演唱会的
@任意:我认为短期内*应引起关注的是政府和市民对预警的重视,北京气象台一天连发五次预警,居然还有搞球赛的,开演唱会的。
@冯坚:现在遇到了水灾,大讲在水中如何逃生;5·12的时候,大谈如何防震。回过头来想想,还是让每个人增强防灾、抗灾和自救意识,在灾难来临那一刻才有可能用上。
@李志军:北京暴雨拷问的还是两个字“职业”。环卫工人说“这就是我应该做的嘛”,没错!这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矫揉造作,是每个有工作的人都要讲的一句话。
【建议】
也需靠人们自我防范
吴永辉(侨岳里):下水道和排水系统等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大有问题,这种顽疾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把天灾损失降到*低,除了应急救援体制以外,还得靠人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意识,在*一时间进行主动自防。
生活习惯改进很重要
小郭(将军祠路):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亟待改进:随意往马桶里扔东西、把难洗的物质如油漆等倒进下水道、把排烟管伸进下水道等等。日久天长,这些有意无意间“扔进”下水道的物品,会慢慢使城市排水的“血管”变窄,遇到大自然灾害就会产生“肠梗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钟建华(悦华路):厦门是一个经常遭遇台风的海滨城市,天气多变,防洪排涝工程尤其需要引起重视。修缮和更新排水系统,加强对暴雨的严密监控,临时增调抽水车,加强主要路段的排查,甚至可以在暴雨期间采取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缓解暴雨期间的城市交通和排水系统的重大压力。
科学预警,有效避险
张水滔(翔安区大嶝街道):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及时地发布气象信息,方能有效避险。如26日厦门有关官方微博告知路面积水、堵车情况,指导市民出行,避免耽误时间。另外,可借鉴北京划水位警戒线,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增强硬化路面垂直渗水能力
李烨(鼓浪屿海坛路):在城市建设中要增强硬化路面垂直渗水能力,水泥路面和绿草覆盖要有合理的比例,尤其在道路的地砖上应多采用有渗水能力的硬化材料。
用行政追责制根治“城市病”
沈峰(金鼎巷):要面子不做里子的“城市病”层出不穷,建议事关民生的规划、建设需要建立行政追责制度——以十年为一个责任周期,要求参与其中的各级行政官员必须在每年的绩效考核中接受所决策事关民生工程的事后考评、承当相应的过失责任。
规划在先未雨绸缪
姜宏(金鼎里):立足现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是优先做好包括排水系统在内的新城区市政设施规划,在防治城市内涝方面做到未雨绸缪。二是多措并举,积极改造老城区的排水系统。
开展一次全面检查
冬青(湖滨南路):当务之急应立即组织开展一次全面检查行动,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积水点进行认真的检查,做好汛前排水清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蓄水空间减少,对原有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势在必行。
法律和舆论双管齐下
尤明娟(光彩街):光靠自觉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还是需要有法可依。除了对相关责任人平日的工作进行规范,还需要对违法者的惩戒办法拟定严格的法律条文,用法律和舆论双管齐下进行约束,根除城市隐患!
多留地球“生命呼吸口”
王建平(卧龙小城):为了有效防止城市因暴雨带来的水涝水患,在进行城市建设中,应该尽量少建大型水泥广场,多采用吸水性能好的青砖铺设,以利地表渗水和土壤储水保水功能发挥,为我们的地球保留必要的“生命呼吸口”,这是功在千秋之事。
治内涝应纳入政绩考核
亚荣(汇文路):反思应从政府开始,要转变观念,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错误思想;要将地下排水管道建设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对这个功课没做好的官员,不仅不能重用,还要追究责任。
【分析】
城市就像人
游民(鹭江出版社):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问责,注重面子带来的政绩,“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实在无耻。城市如同人,人的活力靠机体内在的生机,如果人体表面光鲜,内在却已腐烂,那也不过是化了妆的僵尸而已。
重典治理工程腐败
小河淌水(槟榔社区):现在的工程腐败问题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的豆腐渣工程,而城市的排水系统又在地下,没人看到,等用暴雨来检验,肯定是晚了!
陈俊峰(巡司顶巷):人们更多把眼光投向城市的马路、公园、绿化,而很少把关注度投向地下排洪管道的建设。久而久之,城市排洪管道管理建设不到位,有管无道的现象必将影响到城市排洪能力,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理念祸害无穷。
都是政绩工程惹祸
饮水思源(银江路):有些地方官员上任后,没有把民生放在首位,而是注重面子工程,如建了多少高楼大厦和开发区,这种工程,工期短、见效快,政绩显著。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虽然关系民生,但属地下工程,投资大,见效慢,且没法看到政绩,许多官员不愿干。
落实责任追究制
兰学军(同安区环城西路):我常常看到,路边的排水孔不仅不排水,甚至往外冒水,说白了,下水管网是堵塞的,城市能不内涝吗?大雨过后,有没有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一旦责任追究出现缺位,再好的规划都没用。
王珉(莲前西路):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防范准备,气象部门要做到预测准确,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强应对。
预见也是一种生产力
雪缨(文园路):在灾难面前老是捉襟见肘,总在灾后重建,这难道仅仅是个投入问题吗?如何让规划更有预见性?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该好好挖掘了!
老蔡(松柏中学高中部):把城市排水系统做“大”做“强”,像新建的集美新城地下共同沟,大到可以行车驶船,这就是抵御“水患”的远见!
只有淹了官帽,才会终结内涝
治水(同安路):诸多城市虽发生内涝造成严重损失,但没有一个城市实行问责制,没有一个官爷丢了乌纱帽。内涝已对城市造成类似丑闻性质的爆炸性影响,激活问责机制刻不容缓。只有淹了官帽,才会终结城市内涝。
向先进国家学习
颜伟生(思明南路):伦敦下水道可以站一个人,有派人专门定期清理维护,而中国下水道躺着都很难进去,维护的人也没有定期清理,这就是差距。城市经济的发展,应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
漫画/张浩
网友妙评
一天五预警
还有开演唱会的
@任意:我认为短期内*应引起关注的是政府和市民对预警的重视,北京气象台一天连发五次预警,居然还有搞球赛的,开演唱会的。
@冯坚:现在遇到了水灾,大讲在水中如何逃生;5·12的时候,大谈如何防震。回过头来想想,还是让每个人增强防灾、抗灾和自救意识,在灾难来临那一刻才有可能用上。
@李志军:北京暴雨拷问的还是两个字“职业”。环卫工人说“这就是我应该做的嘛”,没错!这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矫揉造作,是每个有工作的人都要讲的一句话。
【建议】
也需靠人们自我防范
吴永辉(侨岳里):下水道和排水系统等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大有问题,这种顽疾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把天灾损失降到*低,除了应急救援体制以外,还得靠人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意识,在*一时间进行主动自防。
生活习惯改进很重要
小郭(将军祠路):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亟待改进:随意往马桶里扔东西、把难洗的物质如油漆等倒进下水道、把排烟管伸进下水道等等。日久天长,这些有意无意间“扔进”下水道的物品,会慢慢使城市排水的“血管”变窄,遇到大自然灾害就会产生“肠梗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钟建华(悦华路):厦门是一个经常遭遇台风的海滨城市,天气多变,防洪排涝工程尤其需要引起重视。修缮和更新排水系统,加强对暴雨的严密监控,临时增调抽水车,加强主要路段的排查,甚至可以在暴雨期间采取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缓解暴雨期间的城市交通和排水系统的重大压力。
科学预警,有效避险
张水滔(翔安区大嶝街道):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及时地发布气象信息,方能有效避险。如26日厦门有关官方微博告知路面积水、堵车情况,指导市民出行,避免耽误时间。另外,可借鉴北京划水位警戒线,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增强硬化路面垂直渗水能力
李烨(鼓浪屿海坛路):在城市建设中要增强硬化路面垂直渗水能力,水泥路面和绿草覆盖要有合理的比例,尤其在道路的地砖上应多采用有渗水能力的硬化材料。
用行政追责制根治“城市病”
沈峰(金鼎巷):要面子不做里子的“城市病”层出不穷,建议事关民生的规划、建设需要建立行政追责制度——以十年为一个责任周期,要求参与其中的各级行政官员必须在每年的绩效考核中接受所决策事关民生工程的事后考评、承当相应的过失责任。
规划在先未雨绸缪
姜宏(金鼎里):立足现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是优先做好包括排水系统在内的新城区市政设施规划,在防治城市内涝方面做到未雨绸缪。二是多措并举,积极改造老城区的排水系统。
开展一次全面检查
冬青(湖滨南路):当务之急应立即组织开展一次全面检查行动,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积水点进行认真的检查,做好汛前排水清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蓄水空间减少,对原有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势在必行。
法律和舆论双管齐下
尤明娟(光彩街):光靠自觉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还是需要有法可依。除了对相关责任人平日的工作进行规范,还需要对违法者的惩戒办法拟定严格的法律条文,用法律和舆论双管齐下进行约束,根除城市隐患!
多留地球“生命呼吸口”
王建平(卧龙小城):为了有效防止城市因暴雨带来的水涝水患,在进行城市建设中,应该尽量少建大型水泥广场,多采用吸水性能好的青砖铺设,以利地表渗水和土壤储水保水功能发挥,为我们的地球保留必要的“生命呼吸口”,这是功在千秋之事。
治内涝应纳入政绩考核
亚荣(汇文路):反思应从政府开始,要转变观念,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错误思想;要将地下排水管道建设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对这个功课没做好的官员,不仅不能重用,还要追究责任。